中新網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文化旅游

2024年傅雷獎揭曉:人工智能時代依然需要好的翻譯

  中新社北京11月30日電 題:2024年傅雷獎揭曉:人工智能時代依然需要好的翻譯

  作者 肖玉笛

  “《還鄉(xiāng)筆記》的作者埃梅·塞澤爾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他的腳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出枝干去感受世界!铱赡茏屗@棵樹的枝干伸得稍微遠了一些!钡16屆傅雷翻譯出版獎文學類獎項獲得者施雪瑩如此描述自己的工作。

  本屆傅雷獎獲獎作品30日在北京揭曉。施雪瑩憑借翻譯馬提尼克詩人、劇作家塞澤爾的《還鄉(xiāng)筆記》獲得文學類獎項;曹丹紅憑借翻譯法國文學研究者弗朗索瓦絲·拉沃卡的《事實與虛構:論邊界》獲得社科類獎項;“新人獎”則頒給克勞德·德·塞瑟爾《法蘭西君主制度》的譯者董子云。

11月30日,第16屆傅雷獎頒獎典禮在北京Temple東景緣舉行。圖為法國大使白玉堂為文學類獎項獲得者施雪瑩頒獎!⌒び竦 攝
  11月30日,第16屆傅雷獎頒獎典禮在北京Temple東景緣舉行。圖為法國大使白玉堂為文學類獎項獲得者施雪瑩頒獎!⌒び竦 攝

  在人工智能盛行的時代,3位譯者向公眾呈現了優(yōu)秀的翻譯作品。評委們在頒獎詞中這樣描述獲獎譯者和譯作:忠于原文的準確翻譯、專業(yè)嚴謹的考證態(tài)度和兼具詩性與思想的文學表達。

  傅雷獎組委會主席董強強調,從外語譯回母語的過程中存在一道空白,既美妙又充滿可能性,而機器翻譯會消弭這種未知。

  《還鄉(xiāng)筆記》的譯者施雪瑩長期研究黑人文化。她說,塞澤爾作為“黑奴”被販賣到加勒比海地區(qū),當他們想找回非洲文化時,發(fā)現文化在被販運的航線中就已經中斷。于是塞澤爾通過描述在船艙里感受到的痛苦來表達與自我文化的割裂,這種身體上的體驗是人工智能無法傳遞的。

  塞澤爾在寫詩時,還經常借助改變詞性或者拼接組合的方式創(chuàng)造新的法語詞匯,機器無法準確識別。施雪瑩通過翻譯將他創(chuàng)造詞語的過程展現出來,讓讀者一起感受富有想象力的創(chuàng)作歷程。

  曹丹紅表示,文學翻譯在語言上也講究獨創(chuàng)性,這種靈感經常來自于靈光乍現的瞬間,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算法實則有悖于文學創(chuàng)作精神。此外,曹丹紅在做文獻考證時,發(fā)現原書存在一些錯誤,在與作者溝通后,不僅原書錯誤得到修正,作者還為中文譯本單獨撰寫了一部分新的內容。“翻譯使譯者和作者建立聯系,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彌足珍貴!

  時隔8年,傅雷獎頒獎典禮30日再次在充滿歷史感的Temple東景緣舉辦,古香古色的寺廟又一次邂逅浪漫優(yōu)雅的法國文化。出席頒獎典禮的法國駐華大使白玉堂表示,傅雷獎設立的初衷是為了獎勵那些將法語文學和思想在中國發(fā)光發(fā)熱的譯者。譯者的角色不僅僅是語言轉化那么簡單,他們是法中文化的擺渡人。

  傅雷獎自2009年設立以來,入圍書籍的類型和譯者的構成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據本屆傅雷獎評委會主席余中先介紹,社科類作品延續(xù)以往的風格,大多具有經典性;文學類作品已擺脫對經典的依賴,大多關注當下法國的社會現實以及流行文化,題材比較新穎,寫作風格各異。入圍的譯者更加年輕化,“80后”和“90后”已經占據多數,這些年輕的譯者們善于發(fā)現新的作品,為中法文化交流打開了相互了解的窗口。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本屆傅雷獎頒獎恰逢這一特殊年份的收官之際。白玉堂說,近年來,中國一直是法國出版行業(yè)最大的國際合作伙伴,中文也一直高居法語書籍版權轉讓語種的榜首,譯者為法中文化交流作出了寶貴貢獻。

  傅雷1957年曾在《文藝報》上發(fā)文說,“我們除了專業(yè)修養(yǎng),廣泛涉獵外,還得訓練觀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時要深入生活,了解人,關心人,關心一切,才能亦步亦趨地跟在偉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訴說給讀者聽!闭缡┭┈撍裕苍诜g的過程中,將塞澤爾“茂密的枝干伸得更遠了一些”。(完)

責任編輯:徐夢文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